鄖西七夕,乞巧習俗,活動策劃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這是唐詩人祖詠的《七夕乞巧》,優美的詞句描寫是七夕乞巧的盛況。
今年的8月6日(農歷七月初七),為中華民族傳統七夕節,也是舊時姑娘們極其重視的日子。由于該節俗內容以婦女“乞巧”求智為主,故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如今,人們逐漸認同七夕為“中國情人節”,節日氛圍不遜于西方的情人節。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文化受到了國家保護。
中國“七夕”看鄖西
“七夕在中國,天河在鄖西”。據民俗專家介紹,七夕節在鄖西已有千百年歷史。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在中國家喻戶曉,而在鄖西還保留有牛郎廟、織女廟、金釵石等景觀和一系列鮮活的民俗,構成了品相眾多、規模龐大的七夕文化現象。生活在鄖西天河兩岸的人們,“人相習、代相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七夕文化。
“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是梁簡文帝的詩《七夕穿針》,描寫的是女子七夕比賽穿針的心理:線沒有穿準,怪月色昏暗,線頭散開了,怪夜風太大……可見古代女子對“七夕穿針”的重視。因此,“針線活兒”曾是鄖西婦女“至死不渝”的事業,也是她們的必修技藝。“針線”的好與壞也是衡量鄖西女子賢淑、聰慧、靈巧的主要標志之一。
古時,鄖西的女子特別希望自己有一雙靈巧的雙手,每逢七夕,女子都會乞求織女顯靈。她們對著天上的星斗,穿針引線,禮拜織女星,乞求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能擁有美滿幸福的愛情姻緣。
如今,充滿了傳統民俗風味的“乞巧”活動在鄖西再度顯現。七夕節期間鄖西的女兒們除了穿針引線、洗臉染甲外,還要做些手工藝品,如剪紙、編織、捏巧食等“得巧”。都是變相的通過“乞巧”哀求天上的織女星提高人間婦女的刺繡技術與烹飪手藝。
“乞巧乞巧幫幫,一雙鞋做兩雙。瓜桃李棗,年年有個乞巧。七姑娘下凡來,給娃教針教線來……”
鄖西“七夕”節味濃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即將來臨,鄖西的女兒們忙乞巧的氛圍也越來越濃,早早開始準備“乞巧”工作。
家住鄖西城關鎮吳家巷的馬阿姨從孩提開始就在大人的帶領下過七夕節。如今她已65歲,每年在七夕節前就開始帶領自己的孩子“賽巧”、“乞巧”。她們圍坐在院子里葡萄架下,面前擺滿了“針頭線腦”。每人手拿一針一線,有的繡花,有的做繡球,有的做鞋墊……到了七夕節晚上,她們把平時繡好的枕頭、鞋帽、飾品都拿出來曬曬,活動策劃公司,看誰做的花樣多,看誰的針腳細膩,看誰穿針引線最快,就說明誰“得巧”成功了。
傳說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管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鄖西婦女們忙著乞巧之時,男子也沒閑著,他們也在忙著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官運亨通。
真可謂是“纖云弄巧”,弄的是代代相傳的技藝,巧的是新時代留下去的七夕文化。這個曾經一度被西方情人節取代的節日,如今在鄖西51萬人民的參與下又漸漸恢復了原有的意義,這種民間文化越來越被鄖西人們重視。
歡慶“七夕”迎賓朋
鄖西從2010年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七),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鄖西)天河七夕文化節暨牛郎織女故事郵票首發式,現場113對中外情侶喜結連理,郵票設計師李昕親臨現場簽名發售。
今年的8月6日(農歷七月初七),鄖西將舉辦第二屆中國(鄖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節,以后將每年舉辦一次七夕文化旅游節。用七夕文化的開發引來一批旅游投資者,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鄖西天河七夕文化已被列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重點項目和湖北省 “一縣一品”文化項目,“天河的傳說”也被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爭取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