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下潘索面文化節,活動策劃
12月2日,中國·蘭溪下潘索面文化節將在女埠街道下潘村舉行,屆時將有包括索面制作、篩麥比賽等在內的一系列豐富精彩的活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向本網報名參加,本報將帶你走進下潘,一睹索面制作的民間工藝,飽嘗索面美味。
據了解,下潘索面是浙中一帶名優土特產,其顯著特點是長、軟、韌、滑,柔軟如絲,折而不斷,還可以結成民間討彩的“8”字形,是干面中最長的面食之一。
下潘索面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隋煬帝時,活動策劃,潘氏家族從河南下遷居蘭溪,由故鄉帶來的主糧面點制作工藝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明朝前期,下潘索面以自食為主,到了明代中葉,逐漸被周邊村民喜愛,成了換糧商品,至今還保留著調換的術語,如“二換一”,即二斤小麥或米、雜糧換一斤索面。抗日戰爭時期,蘭溪淪陷,各地磨坊停辦,而下潘村磨坊達到100余家。那時,下潘人不但做索面,還經營麥粉生意,蘭溪、梅城、湯溪、龍游等地的麥粉大多由下潘人提供。
索面的制作有一套行規習俗,從拌粉到卷面,前后需12小時。制作索面的材料有小麥粉、鹽、凈水、米粉,制作工具有索面缸、索面板、索面籮等。下潘人有“索面只傳媳婦不傳囡”的說法,所以下潘人代代子孫做索面,而嫁到別村的媳婦不會做索面。
下潘一帶過年除夕謝過年后,人人都要吃索面,年初一早上下潘人還要吃索面,寓指日子越過越長;親朋好友過生日,要吃索面(又稱長壽面);索面還能為產婦通奶(本地稱化奶),俗話說燒一碗蔥油索面,產婦站在屋檐下吃完索面奶水就會像檐頭水一樣流淌。
下潘索面文化節當天,還將舉辦篩麥(化麥)比賽、上面比賽、掛面演示、文藝演出和廣場電影等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