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期間企業公關的費用、網絡刪帖的費用最終還是會轉嫁到商品價格上,使消費者利益受損。
如臨大敵
王先生是一家國際知名的日化用品公司的媒介經理,他無奈地對《環球財經》記者說,“離3·15越來越近了,我真是很緊張,每天都要在網上監測負面新聞,出現一篇就要滅掉一篇。”接著他又嘆了口氣,“如果真是產品的問題我們也就認栽了,但可樂的是幾年前的新聞,他們(媒體)會翻來覆去地拿出來說。真是頭疼。”
“有些記者還會親自上門,說是接到了舉報,稱我們的某款產品出現了問題。如果不想負面報道見報,我們就要幫助他或他的單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王先生接著說,“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費用從數千元到數十萬元不等,要看所在媒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般電視臺的費用比平面媒體高一些。”
“所以從2月末開始,公司公關部門的員工每天都會加班到8、9點鐘,周末也會安排值班。如臨大敵。”王先生說。“另一方面,我們還委托公關公司制定了‘3·15公關預案’,公關對象包括政府相關部門、消費者協會、電視臺3·15晚會組織方、各類媒體和消費者關聯組織等。近期我們也組織了多場貼近消費者的公關活動,發出了一批正面報道,對沖負面新聞。”
上京公關記
不僅在王先生的公司3·15成為企業公關人員心頭上的一根刺,東南一家網商公眾溝通部的錢先生,這些天也馬不停蹄地上京來了。錢先生在北京對記者說,上京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利用兩會的時機結交一些生意伙伴,二是重點公關某電視臺的3·15晚會。
提到采取的公關策略,錢先生說,上海公關公司,最重要就是盡人脈所能,打探今年3·15晚會曝光的企業有哪些,要確保沒有自己,如果不幸上榜,趕快公關。向電視臺投放廣告,保持良好關系。盡可能廣撒網,四處“打點”。
公關公司的狂歡節
在3·15前后窮折騰的,可不光是企業,公關公司更是上躥下跳。
一家外資公關公司的負責人唐小姐告訴記者:“3·15前網絡刪帖是主要的工作內容。一些廠家被媒體曝光了,會想盡一切辦法將已經上網的稿子刪掉。因為企業本身的媒體資源少,所以會向公關公司求助,而刪掉新聞網站和論壇帖子的費用在3·15期間也水漲船高,翻一兩番是比較正常的情況。”
“當然,我們的收費也不低。”唐小姐笑而不語。
悲催的消費者
說罷了上述種種“現形記”,其實就是企業形象受損失,需要將“丑事”捂著不讓別人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正是企業這種掩耳盜鈴的心理,助長了別有用心的媒體從業者的囂張氣焰,并且間接催生了公關行業的“繁榮”。
其實對企業來說,用坦誠的態度與用戶溝通,將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告訴用戶,求得用戶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公關”,中國的那句老話“越描越黑”說的就是這些人。同時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方法,也不外乎就是將精力放在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上,這才是長久之計。
最后,其實消費者才是這個環節中最“悲催”的,為何?因為3·15期間企業公關的費用、網絡刪帖的費用最終還是會轉嫁到商品價格上,使消費者利益受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