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山美、水美、文化美,融合多元之美撬動新的發展,正在成為青海加快“高原旅游名省”和“文化名省”兩大工程建設的傾力追求。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深入實施旅游倍增計劃,扎實推進10個文化聚集區建設,在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 融合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跨出去!從自然接軌到主動并軌,青海兩大產業合力,迸發出新的力量。過去一年,青海旅游業跨入百億元產業序列,青海文化產業生產力指數躍升到全國第九位。
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傳播文化。怎樣在已收獲到的甘甜中,深度破解命題、擴大疊加效應、釋放更大能量?
一問:融合,破局路徑何在?
有資源優勢,有發展潛力,有市場前景,但目前青海 文化旅游融合業態尚處于淺表層。
如何在更為有效的開發利用中,創造出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價值?記者從“兩會”上采集到這樣幾種觀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要“深化”。進景區、尤其是主要景區、大型景區,不單單是開一兩間門店,設幾排專柜,擺一些產品直銷。要走出小作坊銷售“小打小鬧”的模式,產品選擇注重典型性,營銷形式強調集約化,形成板塊特色產品聚集、兼具一定銷售規模格局,使“非遺”產品銷售成景區重要“景觀”,也使景區站在這一富礦平臺跳出“門票經濟”洼地。
演藝劇目進景區要“特色化”。各景區、各地打造演繹劇目,既要借力青海共性特色資源,也要在共性中尋找區域個性特色,推出獨具自我標簽的“精細化”演繹劇目。
文化旅游商品開發要“優化”。到內蒙古旅游買羊絨制品,到青島旅游買海產品,到臺灣旅游買“紅珊瑚”,到日韓旅游買電器產品、化妝品,到青海旅游買些什么?這一指向,可以通過品牌樹立、銷售鏈條優化趨向鮮明化。
二問:融合,優勢資本何在?
大美青海!這是一塊集聚了形象美、內涵美、自然美、人文美、歷史美、發展美的沃土。
審視青海之“大美”,我們看到:她美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湖泊的壯麗雄渾、氣勢磅礴;她美在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的和睦相處、休戚與共;她美在藏傳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多宗教的相互包容、和諧并存;她美在昆侖文化、河湟文化、熱貢文化的多元共生、融合發展;她美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的協調推進、跨越發展;她美在山區農民、草原牧民、城鎮市民的勤勞勇敢、淳樸善良……
政協委員、省旅游局局長吳大偉說:“青海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無論從總量、分布還是從可持續利用等方面來看,都獨具優勢,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潛力巨大。”
調查顯示,我省408個有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單體中,人文旅游資源單體233個,占57.1%。目前,我省71處國家A級景區中,37處以文化為主,18處文化與自然兼具。
無疑,青海是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的富庶之地。文化與旅游融合,優勢資本得天獨厚。
三問:融合,疊加效應何在?
“一個優秀的旅游品牌,就是一個鮮活的文化之魂。”政協委員、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廳長曹萍如是認為。她說,一支好歌可以唱紅一個景點,一部影視佳作、一臺好的文藝節目,可以帶旺一個景區。
融合疊加――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全省34家景區,13家景區形成常態化的文藝演出,景區的文化附加值和競爭力在增加。
融合疊加――熱貢文化、昆侖文化、鹽湖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特色節慶文化等異彩紛呈的文化題材,活躍于自然色彩單調的高原冬春季,青海冬季旅游打開新天地。
融合疊加――文化滲透田野、對接體育,以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為支撐、農耕文化搭臺的休閑、采摘、觀光游,以體育競技、體育健身為主題的探險游、環保游、健康游,風生水起。
融合疊加――國家和省級“非遺”項目成為互助旅游展演及展銷重要內容,全縣旅游收入去年攀至4.4億元,一個看起來旅游資源并不很富集的縣域升格為旅游熱地。
融合疊加――文化產品對接旅游商品,文化企業融入旅游發展,生產規模擴大,競爭力提升。民間絕活對接旅游市場,藏于民間的唐卡技藝、酩餾酒絕技等成為旅游新元素、新“賣點”,就業渠道拓寬,群眾收入增加。
縱橫探究,一個景點只有賦予文化,這個景區才有靈魂。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對接,必然疊加生成雙贏。
簡而言之,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可相互獲得恒久活力。融合破局,從淺表層上升到深層次,我省文化、旅游兩大產業還需更加主動出擊,更加密切聯動,更加創新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