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8日上午分組討論中央決算報告、審計工作報告和財經委員會審查報告的過程中,轉移支付問題、“跑部錢進”現象再次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成思危副委員長笑言:“中秋節前北京堵車很嚴重,都是送月餅的,什么時候中秋節前北京不堵車了,我們的政府可能就好多了。”
眾所周知,“跑部錢進”是各地駐京辦的主要“職責”之一,月餅不過是聯絡感情的一種媒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曾說: “現在,各省市區、地級市甚至縣都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有的駐京辦目的就是跑‘部’‘錢’進———跑是一個足字旁,還有一個包,要帶包去跑。誰跑得多,部委情況了解多,就可能多獲得一些撥付款。這存在很大的隨機性。”
各地為什么非得“跑部錢進”不可呢?道理很簡單,誰跑誰得到的項目和資金就多。由于部委或者部委中的某些人所掌握的資源分配權力或項目審批權力,屬于稀缺資源,要想得到資金和項目,必須通過公關,通過“感情投資”等方式獲取。這種局面在事實上將部分權力置于了市場化狀態,為“交易”創造了條件。誰公關能力強,誰“感情投資”做得巧妙、到位,誰就能給本地跑來項目、跑來資金。不難看出,部分權力的市場化,是“跑部錢進”賴以存在的根源。
經驗告訴我們,權力擁有者的自由裁量權越大,權力市場化的傾向就越明顯。我們現在就面臨著這個問題。李金華審計長一語道破天機:“一些部委個別人決策、決定一些重大項目的投資。”當一些重大項目的投資,不是由嚴格的規則、制度決定,而是由部委個別人的自由裁量權決定的時候,部分權力的市場化乃是必然的結果———這種情況在任何國家都難以避免。而且,我國至今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來確定轉移支付金額,而主要看各地討價還價的能力,那些跑得快、跑得勤、擅于拉關系的地方就更容易獲得撥款,導致撥款不透明,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各地爭著搶著“跑部錢進”,互相攀比搞“感情投資”,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為腐敗的存在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也造成資源配置的失衡,無法達到最佳配置狀態,降低了社會效率。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必須從根源上著手,即從制度設計上,消除權力擁有者的自由裁量權,以制度和規則代替個人意愿。
全國政協委員劉鶴章建議,為減少專款設置上的隨意性,專款的設置要報國務院批準;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預算要細化。有必要編制分省、分項目的預算,以此增強預算的透明度,形成自律機制;中央專款的項目、管理辦法、申報程序、分配標準公開,分配情況要接受各方面的監督。歸結為一句話就是轉移支付制度制度化、法制化。
完善的制度設計,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比如,美國、英國等國家,都采用公式撥款的方式,即按照一定的計算公式公平地得出轉移支付金額,以此取代權力擁有者的自由裁量權,既提高了透明度,也便于操作,還不給腐敗留下太多的可乘之機。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