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個人資料被網友人肉搜索曝光后,越來越多的網友加入了人肉搜索的行列。12月17日,網友再次曝出,周久耕的弟弟名叫周久忠,是南京天創建設實業有限公司的老總。記者撥打了江寧區政府辦公室電話詢問是否收到了網友的舉報信,對此事是否有進一步調查,該辦公室工作人員回復說,這事情由區宣傳部負責。不過一下午區宣傳部的電話都無人接聽。記者隨后又撥打了江寧區房產局的電話,辦公室電話也是一直無人接聽。(12月18日《成都商報》)
任憑網絡風吹雨打,江寧當地就是巋然不動。相對于網絡上的關注熱情,這種冷靜之態確實令人大感意外。周久耕抽名貴香煙與戴名貴手表如果不是網友“PS”惡搞而成,那確證不應該是個什么難事,周久忠到底是不是周久耕的弟弟想必也不難回答,至于周久忠與周久耕之間到底會不會有什么特別的利益勾搭問題,這只緣于網友的憑空臆想。不過,這種猜測之所以頗有市場,權因這是基于一個人的常識判斷。
就近幾年的一些重大網絡事件來看,網民的判斷未必就一定準確,有時還屬捕風捉影,更不排除有人惡作劇,而人肉搜索的泛濫,(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也會損害到一些人的合法權益。前段時間,哈爾濱警察涉嫌致人死亡案發生后,網絡上就曾出現過死者家屬皆高官或地產巨頭的貼子,導致網絡輿論矛盾迅速轉向,對死者家庭背景表達了強烈質疑。后經有關部門及時查證澄清,網絡流言這才不攻自破。
有人說,網絡打開了廉價監督的通道,這是事實,但這種廉價監督模式的興起,以及網民對這種監督模式的過于倚重則是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像對周久耕這樣的輿論監督,基本上不可能率先出現在當地紙質媒體。網絡監督之所以興起,是網民既達到公開監督的目的,又隱身自保考慮的結果。前段時間,曾抖出江西新余、浙江溫州市等地政府出國考察團內幕的網友“魑魅魍魎2009”一夜聲名鵲起,但就是不肯公開自己的真面目。隱身監督可以保護“舉報者”,但也給監督內容的真實與準確性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對這些不確定性如果不及時加以澄清引導,輕則可成較大的網絡事件,重則混淆視聽,掩蓋真相,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周久耕原本以為公眾只會對其查處開發商低于成本價銷售言論產生反感,卻沒料到會“惹火上身”,一夜之間成了網絡監督的中心人物。不過,對這些網絡“流言”,周久耕大抵不必回避,要知道,這正是他個人自證清白,以鐵的事實佐證推崇新規的契機。但這也不僅僅是周久耕個人的事,眼下最為急切之舉當是,有關部門盡快站出來,就網絡上的這些“流言”加以澄清,避免以訛傳訛。對當地而言,如果事實確鑿,紀檢監察部門理應倍感幸運,因為沒有花太多精力就輕松地撈到了一條重要線索;如果事實不符,那也可以因為還了一位好干部的清白而倍感榮幸,好讓他堂堂正正地做官。怎么看來,當地有關部門及時出面澄清網絡“流言”,此乃危機攻關的必然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