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以來,本報發起的一系列商報義工公益行動,引起強烈社會反響。這些商報義工中有學生、白領,也有工人、醫生……連月來,商報義工的足跡已遍布山城的大街小巷,傳遞著愛和社會正能量。
為了了解重慶市民對公益行動的整體認知與參與度,4月26日,本報通過記者走訪調查、大渝網在線調研兩種方式推出關于公益行動的問卷調查。截至5月3日,200名市民接受記者的問卷調查,1373人次參與大渝網在線調查。結果顯示,76%的市民曾參與不同形式的公益行動。
參與渠道
近兩成通過網絡幫助他人
調查發現,除了捐助、幫扶、搶險救災等常見公益活動外,網上發帖、轉發微博為他人提供幫助也成為市民參與公益的新形式。在1573名受訪者中,19.5%的受訪者認為,通過網絡能為他人提供有效幫助。
25歲的王濤熱衷公益事業,但由于平日生活工作忙碌,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并不多。“這些年我發現網絡的力量同樣可以幫助他人。”王濤說,坐在電腦前,轉發各類求助微博,將信息盡量擴散化,自己同樣是參與公益的一員。
今年2月,本報官方微博發起的“微博春天行動,一起救救小冰冰”活動,也是通過最初的愛心網友發帖而關注到巫溪腫瘤女孩小冰冰。通過全國網友與知名人士的微博轉發匯聚愛心細流,最終籌得善款,,為小冰冰成功手術切除腫瘤。網絡已成為現代人參與公益的重要渠道。
超過七成以集體形式參與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市民參與公益行動以集體形式為主,其中通過在校讀書時由校方組織參與公益行動的受訪者達25.7%,工作后由單位組織參與公益行動的占21.4%,響應公益組織號召的有25.7%。
相比之下,親戚或朋友介紹參加、自己是活動發起人或倡導人的情況較少。
參與內容
32.8%通過捐助參與公益
調查中,76%的受訪者都參加過公益活動,其中參與過公益捐助的達32.8%,13.3%的人曾關懷和照顧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
調查顯示,捐款捐物、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等捐助行動成為市民熱衷的公益活動。34歲的市民田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她每年參與無償獻血的頻率達3次以上,“做公益事無大小,獻血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田女士說。
多數受訪者反映,老百姓參與公益活動都是從力所能及之事做起,為山區兒童捐款捐物、為病重患者無償獻血等捐助行動最直接有效,成為參與度最高的公益活動。
幫扶和環保是公益主旋律
在針對青年人應當關注哪些公益主題的調查中,25.2%的受訪者選擇幫扶困難群體,24.8%選擇環境保護,糾正社會不文明現象也成為一大公益主題,關注人群達20.8%。
調查顯示,幫扶困難群體仍是公眾最為認可的公益主題,此外,環境保護也是青年人首選參與的公益行動之一。在關注環境保護的受訪者中,近70%的人有參與環保活動的經歷,如義務清掃人行道、循環利用可再生資源、參與環保宣講等。
本次調查中,12%的受訪者表示,法律援助、心理輔導、支教助學等專業技能服務應成為青年人關注的公益主題。23歲的張菁曾利用大學寒暑假時間,多次到忠縣、武隆等區縣義務支教,“將文化知識傳遞到落后山區,是大學生能為社會做的一點貢獻。”張菁說,青年人可根據自身所長,參與不同主題的公益活動,幫助各類社會人群。
參與年齡
21~35歲最愛參與公益行動
本次問卷調查共有1573名市民參與,21~25歲、26~30歲、31~35歲三個年齡階段人群最愛參與公益行動,38.6%的人最高學歷為本科。其中以21~25歲人群居首,占總人數27.8%,26~30歲人群達17.7%,31~35歲人群有16.5%。
22歲的武鳴是一名大學生志愿者,三年大學生活以來,他投身參與過多項公益行動,到敬老院照顧孤寡老人、與山區貧困兒童結對子、為地震受災群眾捐款捐物……“現在時間精力都充沛,因此能多多參與到公益行動中。”武鳴說,考慮到畢業后工作、生活會繁忙,他選擇在校期間完成自己的“公益夢”。31歲的市民吳女士則表示,她報名加入了公司組織的義工團隊,每年跟隨公司團隊參與公益行動。
參與目的
希望通過行動帶動更多人
調查顯示,在選擇參加公益活動的主要目的時,28.1%的受訪者希望通過參加公益行動帶動更多的人樹立公益服務意識;23.3%的受訪者抱有在公益活動中鍛煉自己能力的心態;19.4%的受訪者出于對某一群體的關注,期望為他們提供支援和幫助;還有26.4%的受訪者自己或身邊的人曾經或者正面臨類似境況,希望為這一群體做點事情。
在參與公益行動最著重考慮的因素中,30.5%的受訪者最看重的是公益活動的價值和意義有多大;22.1%的受訪者看重活動組織者是否權威,活動是否經法定程序審批通過;16.8%的受訪者著重考慮活動需要多長時間投入;14%的受訪者在意活動是否需要金錢投入;14.2%的受訪者看重活動的其他參與者是否跟自己有良好交流與合作。
有何期望
通過媒體了解更多公益活動
調查發現,雖然目前社會上的義工招募及公益活動眾多,但絕大多數市民表示,了解相關信息的窗口平臺并不多。在期望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義工招募或公益活動相關信息的調查中,28.2%的受訪者選擇專門網站或網頁,20.6%的受訪者選擇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34.6%的受訪者選擇報紙雜志和電視廣播。由此可以看出,大眾對通過媒體平臺獲得公益行動相關信息的期望值較高。
擴大影響力 “商報義工”可加強多方合作
自去年以來,“商報義工公益行動”得到許多市民的認可與支持。“我是從今年1月開始關注商報義工系列活動的。”家住江北的徐女士說,她熱衷公益,但實際參與的公益活動并不多。通過閱讀“商報義工公益行動”的系列報道,她發現媒體不失為百姓投身公益的良好平臺。于是,徐女士在2月份主動報名加入了“商報義工”。
本次調查中,20.5%的受訪者認同通過媒體報道形式,吸引更多群眾加入義工組織。近八成受訪者建議,“商報義工公益行動”還應該與權威機構、公益組織、院校及社區等開展合作,擴大義工行動影響力,以吸引更多人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