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九部委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至今已逾一月,雖然傳說中的實施細則仍未落地,但在行業內已經掀起嘩然大波。日前,2013CBME(國際孕嬰童用品展)在上海舉行,記者從這個新政下首個重量級展會走訪觀察到,面對來勢洶洶的史上最嚴新政,眾多乳粉企業已經各出奇招。
百家爭談全產業鏈專家稱時日無多
資料顯示,參加2013CBME的嬰幼兒奶企超過百家,其中包括半數銷量位列TOP10的品牌。除少數本土品牌外,大多數為洋品牌,這些洋品牌中既有惠氏、澳優海普諾凱等傳統國際品牌,亦有網絡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知名外國品牌,但更多的則是辨識度較低不知名品牌。其中僅以“紐X”為名的品牌就多達20個。但記者走訪發現,無論知名度高低,這些品牌的市場人員幾乎都標榜自家品牌具備符合新政要求的全產業鏈
雖然在《意見》中,并沒有明確提出“全產業鏈”的要求,但綜合其中“嚴控資質”、“自控奶源”、“不得代工”等各方面的規定,輿論普遍認為,是否具備涵蓋牧場、養殖、加工、產奶、貯存、物流、銷售等方面的全產業鏈,將是奶企在新政上存活并發展的關鍵。
在新政公布以前,在進入中國市場的一百多家乳企中,具有真正意義上全產業鏈的,少之又少。僅其中“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一條,便足以難住眾多乳企,,當中既有依靠中間商收集散戶原奶本土乳企,也有大量依靠海外代工的貼牌洋奶粉。有業內人士指出,要迎接自控奶源的大考,對眾奶企來說絕非易事,涉及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多個環節,對企業自身的資源,資本各方面都是挑戰。即使滿足上述條件,還得考慮時間因素,新政的細則落地正式實施,并不會給企業們留下充足的時間。
先期投資全產業鏈紅利已現
但也并非所有企業都急著“趕考”,有部分“走在前面”的乳企對于新政表現淡定,如參展2013CBME的澳優乳業,在4月完成了對荷蘭海普諾凱乳業集團100%股權的增持,此外澳優乳業還宣布斥資1.65億歐元在荷蘭購買約210畝土地,用于建設占地面積達到180畝的新奶粉工廠,以擴大產品生產力。據澳優乳業副總裁屈治邵介紹,從2011年并購海普諾凱乳業集團51%股份開始,澳優已構建起荷蘭為主,澳洲、歐盟等其他優質資源為輔的上游產業鏈體系,擁有從牧場到工廠,研發到驗證,品牌到銷售的全自控全產業鏈。屈治邵直言,對于奶粉新政的大考,澳優已經提前交卷。
記者留意到,澳優在CBME上推出了一款新品——海普諾凱1897嬰幼兒配方奶粉,材料顯示其由海普諾凱乳業集團生產,并以企業創始年份命名,由荷蘭原產地原罐進口,定位為高端產品。就現場情況來看,經銷商對該款產品興趣甚大。有出席展會的專家表示并不意外,在眾多乳企搶建全產業鏈的當下,少數先期投入并已擁有全產業鏈的乳企理應享受紅利。
多奶企“公關”忙盤外招各有所求
雖然傳聞中的最嚴新政落地細則并未在《意見》滿月之際出臺,但業界仍普遍認為——細則落地實施,已經迫在眉睫。
在此形勢下,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有某乳業協會人士向記者透露:“許多乳企高層的態度都很明確,內功要修,公關也很重要,尤其是那些對及時建成全產業鏈信心不足的乳企,更加看中“公關”的效果。
公關的目標主要是兩類——及早獲知細則落地的時間計劃,以及爭取相對有利的政策環境。前者非常普遍,后者則只有部分大牌企業,才有資格惦記。
該位人士表示這種做法無可厚非——新政是場大考,誰都不愿意打無準備之仗。但他不愿意透露具體的企業名字,“這并不是行業秘密,行內的人互相都知道”。他最后說。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對于那些客觀條件上難以滿足《意見》要求的乳企,“公關”難以改變其退市或被并購的命運,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及早謀定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