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白酒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并不樂觀,“十八大”之后的中國經濟,并沒有出現人們想象的所謂“大幅反彈”,“政務拉動”越顯疲軟,某些領域的收緊政策并沒有松動,出口不容樂觀,內需明顯不足,行業增速整體放緩。在這樣的情況下,白酒行業被高速增長掩蓋了的問題很容易暴露出來,一個不慎就有可能對企業甚至行業造成嚴重的干擾。因此,公關人員有效的處理公關危機對于企業的正常順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亡羊補牢降低危害
毋庸置疑,不管多小的危機發生都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給企業本身或者消費群體帶來一定的損失。舉個簡單的例子,消費者買一瓶一斤裝的酒,打開包裝發現只有半斤。即便很快得到反饋,企業方面道歉,更換合格的產品,企業形象也會在這個消費者及其親友中有了瑕疵,而這個消費者也損失了與親友分享飲酒的快樂。還是這個事件,如果企業對投訴放任不管,事件很可能像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一樣,危機雪球越滾越大,大到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處理的地步。兩相比較,亡羊補牢更能降低危害。
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企業公關人員能結合危機發生的實際狀況,有效地控制各種外界和內部不正常的因素的突變,及時妥善地對事件進行處理,就可以在現有的程度上把危機事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一般說來,有效的處理后,危機事件不至于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根本性的影響。
打造品牌的機會
危機是危險,但也有可能是轉機。
轉機一般是在處理危機時,迅速做出適當反應,采取及時的補救措施,并主動的、有意識的以該事件為契機,變壞事為好事,因勢利導,,借題發揮。不但可以恢復企業的信譽,而且可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正如人們所說的:一個優秀的企業越是在危機的時刻,越能顯示出它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素質。一個成熟的、健康的企業與其他企業的區別就在于此。
行業里也有這樣的例子。塑化劑事件中,瀘州老窖集團董事長謝明,公開聲明“瀘州老窖”全部產品不含塑化劑。謝明說:“質量在我們管理者的心中,質量在我們員工的手中。”他介紹道,企業采用“泥窖發酵、陶罐儲存、宣紙封口”的古法技藝,并在國家要求加強對接觸酒的塑料制品嚴加檢測之際,就結合現代不銹鋼灌裝生產線,避免了酒體同塑料制品的接觸,從根本上有效防止了塑化劑的污染。由于提前布局,事發后應對到位,“瀘州老窖”變行業之危為自己發展之機,不僅贏得了投資者的交口稱贊,還無形中提升了品牌的美譽度。
同樣化危為機的企業還有古井貢酒。1998年,山西假酒案轟動全國,給正處在全球經濟危機里,且剛步入調整期的白酒行業雪上加霜。古井貢酒廠在行業危機之時,在多家權威媒體發表了“致全國消費者一封公開信”,承諾堅持釀好酒,摘取消費者心目中的金牌;倡議:以中國老八大名酒廠家的名義成立“中國打擊假酒專項基金會”,捍衛白酒的尊嚴;自愿拿出20多萬人民幣撫慰受害者家屬。此信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古井貢酒廠也化危為機,在調整中獲得令人咂舌的發展。
信任改變一切
信任是對人(包括企業)格的認可,是人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較高的信任水平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會組織的運行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所以有白酒專家預言,在白酒產品識別度越來越低的未來,信任是拉動企業發展的一個最大動力。而不信任則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比如當消費者看到一件企業危機事件時,也許還會繼續購買企業的產品,但是以后會對企業變得疑心重重,忠誠度不復存在。消費者會擔心“還有什么事情沒被揭露出來?另一只靴子到底何時才會落下?”根據科維領導力中心研究的成果顯示,當這樣的消費者多到一定人數,信任就會影響企業經營的速度和成本,這就是所謂的信任經濟效應。
具體到白酒行業,鞏固消費者的信任是危機公關對行業對企業最大的意義。所以,建議企業一定要重視危機公關管理體系,在危機事件發生后,盡快滅火。因為沒有什么比信任跑得更快,沒有什么比信任經濟更能為企業賺錢。
雖然信任可以改變一切,但是信任也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操守和經營,尤其是危機后的公關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