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節慶活動,活動策劃
創新是人類進步不竭的動力,從鉆木取火到飛船上天,人類從遠古至今,每一次生產力提高都離不開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昌盛不竭的動力,從語言文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每一輪繁榮興旺都離不開創新。
同樣,創新也是現代節慶發展不竭的動力,從現代節慶的創立、沉淀到成為新的文化風俗,每一階段保持鮮活都離不開創新。
一、深刻認識創新對現代節慶健康發展的驅動作用
自人類文明創史以來,節慶就是人類文明創造的一部分,就是人類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節慶是中國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考察流傳至今、廣布各地、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乳交融的傳統節慶,從其發源到約定俗成,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這些傳統節慶之所以歷久不衰,甚至歷久彌新,其原因就是節慶與時俱進,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加入新的元素,保持節慶的魅力。今年的“七夕”節再度熱鬧,各地舉辦最多的集體活動是“相親”。這種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活動,創意美好,契合“七夕”內涵,廣受人民群眾歡迎。這就是當代人對中國傳統的節慶進行創新的生動例證。
對于中國現代節慶而言,創新更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節慶活動獲得了蓬勃發展。縱觀這一發展進程,可以認為,中國現代節慶的發展道路就是創新之路。換言之,正是有了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國現代節慶才有了創新發展的社會條件。
(一)創立節慶必須結合實際思維創新
創立現代就是實現創意和檢驗效果的社會實踐。
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節名的“中國藝術節”,創辦于1987年,初衷是將全國性的舞臺藝術調演活動制度化,將調演活動轉換成節慶形式,旨在集中展演全國舞臺藝術劇目最新成就的同時,通過文化交流、群眾參與,營造喜慶熱烈的氛圍,擴大中國舞臺藝術的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中國藝術節”的創意,源于全國舞臺藝術劇目的調演活動,但經思維創新和主辦實踐,傳統的調演活動就令人耳目一新了。
創辦于1991年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則是借鑒國外尤其是德國啤酒節的經驗,以推介青島為內核,以吸引中外游客為目的的大型活動。其創意的巧妙在于:充分利用了源自西方、又在中國具有百年歷史、且已形成中國特色的“青島啤酒”作為媒介,充分利用了啤酒這種飲品的國際性、平民性和消暑功能,將啤酒與青島、啤酒與中外交流、啤酒與百姓消暑等多重關系結合起來,構成了創辦現代節慶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無論是國家級的“中國藝術節”,還是地方性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從中可以認識到,現代節慶的創意都不是胡發奇想,都不是源自虛無,而是來自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來自繼承傳統和借鑒先進的深邃思考。凡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現代節慶創意,其思維創新才具價值,才能為持續發展拓寬空間。
(二)培育節慶必須把握內涵創聚特色
目前,全國每年的現代節慶活動多達數千個。但許多現代節慶“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來時熱熱鬧鬧,去時了無聲息。對于濫辦節慶的現象,群眾不滿意,上級有批評。
我認為,現代節慶不是辦與不辦的問題,而是不能濫辦。對于創意模糊、負擔沉重、效果不佳的現代節慶,應該停辦。對于創意鮮明、運作良好、影響積極的現代節慶,應該總結經驗,不斷優化,將其培育成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節慶。
現代節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創新中培育。但培育必須要有根有據,這個根據就是現代節慶的文化本源。因為,沒有明確的文化來源即沒有文化含量的節慶,是難以被歷史沉淀而成為新風俗的。傳統節慶如此,現代節慶更是如此。
基于此,我認為,當前中國現代節慶的創新,應該從探索具有個性的節慶文化內涵出發,通過準確把握節慶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創新實踐的針對性。所謂節慶文化的核心價值,簡單地講就是節慶的特色,以及節慶由此凝成的獨特魅力。旅游節慶在中國現代節慶中占有很大比例,避免旅游節慶的同質化在當前是一個突出問題。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觀是各地旅游節慶宣傳的共同內容,但如何通過節慶活動提煉特色、豐富特色和發揮特色,這就需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和時代的高度來總體觀照和科學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