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活動策劃
紅紅火火的美食產業,成為古城定安產業板塊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文/本報記者紀燕玲 史曉暉 胡成勇 圖/本報記者 劉孫謀
黑豬進京肉粽入滬
“定安造”走紅島內外
行走在海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定安黑豬骨頭湯的招牌。定安黑豬,已經成為人們選擇骨頭湯的首要誘惑。
不僅進了省會,定安黑豬早在多年之前就“拱”進首都北京。
定安縣將做強做大定安黑豬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黑豬飼養業全縣覆蓋率達100%。每年,定安黑豬外銷豬仔和豬肉就有幾十萬頭。
如今的定安農村,到處可見定安黑豬的蹤跡。定安縣雷鳴鎮同仁村委會村民書記符式忠17年前就開始飼養黑豬。他告訴南國都市報記者,全村882戶人家幾乎戶戶養豬,“我們的黑豬不用出門推銷,坐在家里就有人來收”。
定安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定安黑豬肉粽已經接到超過50萬個訂單,預計今年的銷售量將突破130萬個。按市面銷售價格14元/個計算,黑豬肉粽的產值就接近2000萬元,“真正打造了千萬元肉粽產業!”
一場美食文化節讓定安當地美食產業實現新跨越。在首屆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上,東方酒店制作的粽王震驚各地游客。而后,該店制作的“文宗粽”又走進上海市世博。“品牌打響后,每年銷量都以40%的速度在增長”,店老板陳育杰說。
一場品牌保衛戰將保障定安品牌美食走得更遠。今年定安肉粽企業在政府的倡導下,力爭實現黑豬肉粽“三個統一”,即包裝統一、規格統一、質量統一。陳育杰告訴南國都市報記者,東方酒店將遵循這條品牌建設之路走下去,通過網上營銷或者借助定安黑豬骨頭湯店加以銷售,把酒店打造成黑豬肉粽專業制造商,常年銷售肉粽而不是做季節性生意。
定安縣符立東縣長告訴記者,定安特色美食和農副產品經培育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品牌,撐起了一片天空,帶著50萬定安人的重托,一定會越走越遠,越來越強大。
塔嶺工業園崛起深加工
農副產品品牌由此“發聲”
在定安縣政府的扶持下,下崗職工陳志彬在定安塔嶺工業園內選了5畝地,準備在此擴建阿財花生油的廠房。阿財花生油成為定安十大特色農(副)產品之后訂單不斷。“有人要5000瓶,我們因為廠房小不敢接,流失了不少生意”,陳志彬決心把廠房移到塔嶺工業園內,擴大生產規模。
伴隨著綠水檳榔加工廠在塔嶺工業園落戶,定安縣告別了無能力對檳榔進行深加工的歷史。此前,因為技術原因定安地區只能生產檳榔干果(半成品),不能對干果進一步加工,干果只能賣給湖南“胖哥”等廠家。綠水檳榔上市后倍受歡迎,每天該廠至少有1萬包遠銷廣東等地,活動策劃,月收入75萬元。
農民當股東
美食產業助農民增收
秦以國,定安縣翰林鎮翰林村委會村民。他還有一個很“潮”的身份:翰林綠果檳榔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股東。
“我敢說除了定城鎮,我們翰林村委會蓋新房最多”,采訪中秦以國顯得信心十足。秦以國所在的翰林綠果檳榔專業合作社是定安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從2007年成立時僅有19名股東到現在的100多名股東,合作社的隊伍不斷壯大。合作社的資產從注冊登記時的6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上千萬元,資本不斷擴張。
合作社的股東,90%以上都是翰林村委會的村民,他們也是當地的檳榔種植大戶。靠著種檳榔和發展檳榔產業,翰林村委會大多數村民蓋上了“檳榔樓”。秦以國說,成立合作社后,作為農民的他們更加關注檳榔產業的發展,而不只是簡單地種植和銷售,“光靠賣果子,前景還不夠光明”。合作社用廢棄的檳榔花首末兩朵花生產檳榔花茶、檳榔花酒,這些檳榔花系列產品已經銷往廣州、上海市、南京、北京等地。
定安縣委書記孫穎表示,定安舉辦美食文化節就是為了激活本土特色美食文化,讓農家小菜小吃走上大餐桌、走進大超市,讓更多人品嘗到定安的特色美食,做大做強美食、農副產品產業,以此促進百姓增收,讓老百姓在建設國際旅游島過程中得到真正的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