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四周張燈結彩、處處爆竹聲聲、人人熱情高漲……整座城市都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慶氣氛之中。這份“熱鬧”著實將省城精心“裝點”了起來,扮靚了泉城的“節慶文化”。不過,要做“節慶文化”,還得“做足味道”。那就不僅得搞好“面子”上的“裝飾”,更要在打造“里子”上花點兒心思……
節慶還可以做文章
不少市民表示,感覺城市的節日“還是消費氛圍太濃”,廠家、商家的各種優惠活動,給人造成“過節就是購物、聚餐”的錯覺。根據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市商貿流通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63.2億元,同比增長了18.2%。對此,高校教師張鳳臣表示,假日經濟豐富了市場、拉動了內需,但也需把節過得更有內容和深度,節日背后的習俗、常識應得到大力的傳播,而“文化消費”應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爭取成系列、成品牌。一演出經紀公司的負責人則認為,可進一步拓展演藝市場,“如果能有更多劇目在節日期間集中呈現在大小舞臺上,一定能進一步豐富市民過節、度假的選擇。”
“還少點特色。”一位文化產業專家表示,要成為省城的一大品牌,這里的節慶文化還要與其它城市區別開來,不僅是春節,各傳統節日都是一個契機,趁此機會整合省城的泉水文化、曲藝文化、商埠文化、名士文化以及南部山區、平陰玫瑰、商河溫泉等等資源,更可以創立更多諸如“泉水節”等屬于濟南自己的節日,持續推出些有規模、講創意、叫得響的活動,吸引外地游客因此專程赴濟體驗,無疑會為濟南的旅游市場聚攏起更高、更旺的人氣。
這個春節,“年味兒”足不足
這個春節是咋過的?正月初七一上班,人們在相互拜年的同時,總會問上這么一句。當天,記者也帶著這個問題詢問了不少市民,答案各有不同。
“這個年過得有點兒悶。”家住千佛山附近的市民梁慧芬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她愈發感覺年味兒越來越淡。“年節食品現吃現買,再也不用炸上一鍋丸子、一鍋藕合連吃好幾天;現在時興短信拜年,很少再有人登門拱手問聲過年好;而今年,鞭炮也沒有往年放得多、放得響……”在她看來,一些傳統民俗的漸行漸遠,讓春節少了許多趣味。
“我們是到東北旅游過年,那真叫一個過癮。”在省城某事業單位上班的謝陽一見面就迫不及待地對記者說,春節長假期間,他們一家在哈爾濱游玩了4天,賞冰燈、看雪雕,玩滑雪、坐雪橇,還欣賞了一出地地道道的東北二人轉……“置身于冰天雪地中的春節,特色十足,讓人過得‘熱火朝天’。”
“找‘年味兒’,還得到鄉下去。”返濟工作的東阿小伙兒侯一鳴對在城里過年還有些不以為然,“在農村老家,請神、祭祖一項也馬虎不得,男丁們還要到長輩家挨個磕頭拜年,再和家里的堂兄弟結上伴兒到鎮上看秧歌、聽大戲……這才叫真正的過年。”
其實挺有“文化味兒”
“其實,只要在市區走走,就會發現咱濟南的春節也有不少樂趣。”說到濟南的“年味兒”淡,家住山大路附近的市民崔錚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興致勃勃地講述起春節小長假自己的“文化生活”――這幾天里,他們一家三口到過千佛山進行新年祈福,嘗了不少地方小吃,還欣賞了山東快書、呂劇等精彩的演出;到大明湖逛了個文化廟會,近距離感受了踩高蹺、舞獅等民俗表演的魅力;他還帶著兒子到省博物館學習了關于年畫、楹聯的知識;又和父親一起去市圖書館參加了新春鑒寶會,跟著專家學了一把“去偽存真”……“這些活動完全可以稱得上咱濟南節日的新民俗,不比一些老講究、舊習俗更有意義?”
春節期間,濟南市共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57項,其中在泉城廣場舉辦的第三屆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共展示了古琴、西河大鼓、山東落子、皮影、剪紙、民間扮玩、抖空竹等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項目表演,姜咕石雕刻、虎頭布鞋、楊氏芝麻糖、茶湯、商河錫餅等40類非遺產品400余種商品,接待市民游客120多萬人次,銷售額達130萬元;市圖書館舉辦的“走進孩子的內心”網上共享講堂、“蛇年新春有獎猜謎”、新年“心”愿望少兒活動、《家庭肉制品營養與健康》公益講座、“十二生肖趣談”等一系列活動共吸引市民1萬余人次……據統計,省城春節期間的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共有表演隊伍120余支、4500余人參演其中,受益群眾達330萬人次。上海公關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