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病了,得治這些年,有關院士的新聞不絕于耳,其中有些并不那么光彩。院士制度,究竟怎么了?秦伯益院士對此快人快語:院士制度“病了”,得治。
而日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開出的藥方是: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院士制度的改革,在多年討論無果后,終于從高層的決策中,破冰啟動。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決定》出來僅僅4天后,武漢政府發布消息稱,明年起,當地出一個工程院院士,獎勵其所在公司1000萬元發展基金。新華社稱其為國內首個為院士明碼標價的產業升級方案,并指其拿納稅人的錢去給政府貼金。
在記者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院士制度的改革,確實是時候了,也勢在必行。
院士秦伯益表示,院士制度其實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就是在現實中被各種利益扭曲了。比如現在增選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院士制度的兩個“瘟疫”:公關和投訴。
首先是公關,“現在幾乎沒有人不公關,有些院士候選人不想公關的,也被綁架公關,因為不公關就吃虧。”
據了解,我國增選院士每兩年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
院士候選人通過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一種是由3名以上院士直接推薦的候選人。二是由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要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然后再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進行評審和選舉。
這種遴選模式導致了公關的可能和泛濫。目前,院士評選中甚至出現由單位出面組織的強大公關團隊,且有強大的財力支持,這在圈內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而這一情況也引起了中科院和工程院的注意。
2012年5月通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候選人行為守則》首次被引入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增選期間,不僅要杜絕請客送禮,還拒絕干擾推薦工作,叫停院士候選人及所在單位各種名目的學術交流、考察、評獎等活動。違反規定的候選人將被終止評選甚至取消下一次推薦的資格。
除了公關之外,投訴舉報也是個大問題,“不投訴申請人就自己吹噓,一投訴就種種惡意投訴。”
據了解,由于可以匿名舉報,成本很低,所以最近幾年,特別是院士增選的年份,針對院士候選人的舉報層出不窮。今年,中國工程院初步候選人有500多人,第一輪過后,只剩下100多人,這100多人中,有超過半數被投訴。
這些投訴中,有的是學術問題,有的是作風和經濟問題。
而調查是個更麻煩的事,院士們也不愿去,調查也往往沒有結果。
比如張曙光成為候選人后投訴不斷,中科院成立了調查組。但是,這種調查卻只能采取“組織”對“組織”的方式,要求原鐵道部進行調查。而原鐵道部聲稱,學術成果的確是張曙光的,態度肯定。
“這很簡單,單位怎么可能說自己推薦的人有問題呢,這顯然不現實。所以很多調查就是走個過場,最后就是選的時候由院士自己判斷,這個就導致人緣好的就上了,平時得罪人的就沒票。”秦伯益說。
院士制度在國外僅僅是學術會員群體,不僅沒有特殊待遇,而且還要繳納會費。但在國內,院士不僅是一項榮譽稱號,更摻雜了科研經費分配、學術課題評審等巨大的利益。
近年來,多位知名學者呼吁改革中國院士制度,將院士恢復為終身榮譽,而不再是“終身特權”。
而早在2005年上海舉行的“院士圓桌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甚至建議,取消現行的院士制度。
當時有與會院士直言,當學術權和行政權結合,就產生了“學官”群體,他們通吃官場、教育界、學術界、企業界,導致一系列不公和腐敗問題。
秦伯益說,不少院士確實被利益群體“綁架”,而自己也并不想退;有些人則是年紀大了確實想退但是被單位拉住脫不了身;另外有些院士一輩子做研究,也沒有別的什么個人愛好,所以他退下來也不知道做什么。“讓他們退休,就跟生命要結束一樣,很難”。
他說,其實關于院士退休和退出的問題,兩院內部有過多次討論。“我自己就參加了五六次,但是最后都沒有一致意見,分歧太大。”在他看來,應該給院士本人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院士幾歲可以退休,如何退休,怎么退休,目前我國沒有任何明確的規定。類似的規定只是80歲轉為資深院士,除了可以自由參與院士會議,其他待遇不變。對此秦伯益表示,可以考慮以80歲為限退休。
15日,《決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這意味著院士制度改革終于“破冰”,院士“終身制”將被打破。
中科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推進院士制度改革,建立有效防范非學術因素干擾的制度和機制。中國工程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已經成立領導小組和專家組,著手研究擬定改革的工作設想。
有分析指出,院士管理體制改革的根本,其實還是院士制度的去利益化,只有取消院士特殊的經濟待遇和學術待遇,讓院士回歸學術頭銜和學術榮譽。這樣,不與利益掛鉤,沒有學術特權,那么年齡和終身制其實都不是問題。
院士制度其實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就是在現實中被各種利益扭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