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茂利 聯華盛世傳播機構副總裁 今年10月的最后一天,在中國傳播領袖論壇上,2015中國年度傳播人物獎獲得者陳勇,借勢發布了“史上最接地氣”的傳播平臺:傳播管家。在這個平臺上,客戶只需支付6600元,就可以從商業故事包裝和創始人故事發掘兩個維度,購買到包含稿件撰寫到傳播發布的一系列服務。 長期以來,公關留給外界的印象常常是與品牌、策略、創意等高大上的詞兒相連,企業要是沒有達到一定量級,都不好意思與公關公司接洽。傳播管家一經推出,立即在業界引起一陣騷動,千元的定價,實在是對公關行業的去魅之舉。 公關行業有一個痛點,就是公關公司的成長速度常常滿足不了客戶快速增長的需求,這一矛盾的結果,是公關公司在為此付出畸高的人力成本的同時,服務質量卻在下降,導致公司很難做大。 而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風吹,涌現出海量的創業企業,但在預算少、不懂公關,甚至不會撰稿的窘境下,他們雖然有著強烈的傳播需求,卻很難得到專業的服務。 如何化解這一痛點?今年早些時候,申音的“開干了”曾給出過一條道,即用眾包的方式,吸引業內的“大咖”來為企業服務——這解決了企業在培養能力方面的瓶頸,但每客單價還是高達10萬元,而給參與者60萬元的月薪,聲稱“站著把錢賺了”的style,還是顯得太“高大上”了。 相較之下,傳播管家更像是從地里長出來的產品。通過接地氣的價格,對大量的創業企業、中小客戶產生巨大吸引力,因此催生旺盛的需求,讓那些善于講故事的記者、撰稿人和公關服務供應者合理地出售自己的能力,這是分享經濟在傳播領域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探索。通過平臺,用眾包和分享的模式,有效地實現海量的服務與需求的對接,去掉高成本的溝通環節,這就是傳播管家公關去魅化的過程。 傳播管家公關去魅,對自己有何意義呢?陳勇很低調,聲稱傳播管家并沒有當作行業顛覆者的意思,而是想打造成一個務實的傳播服務者。但顯然,這個平臺有自己的野心,起碼有三層意義。 一旦有所成就,按照傳播管家的服務模式,企業購買服務時,先預付費用給平臺,服務完成后再發付給服務者。即使不收取任何服務費,傳播管家也能沉淀過億的資金,這是一。 但光算這點小賬顯得目光短淺。事實上,1萬家企業也許會死掉絕大部分,但那些成功者,會成為實實在在的大客戶,為平臺的服務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 如果只盯著客戶的錢袋,還是小看陳勇了。其實,客戶本身才是最大的資源。設想一下,當這個時代最有活力的創業者、商業資源、創業故事從一起步開始,就由傳播管家參與品牌雕刻,那么傳播管家將會成為中國最大的創業孵化器——陳勇是否曾如此腦洞大開,我不得而知,但這一空間確實賦予人無限想象力。傳播管家發布后,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把它和“開干了”相提并論,但實際上,它更像是公關界的36氪,創業企業的數據庫,是他們最大的價值。 陳勇這一團隊用大叔的功力,小鮮肉的努力,來做此創業,其志當不在小。但平臺的運營挑戰不小,最終結果如何,是否會對公關圈生態產生一些改變,一年后當可以看到答案。來源:《國際公關》 作者:徐茂利
TAG:徐茂利 傳播管家 公關
|